广东乔氏太极拳健康俱乐部
欢迎光临! 我要留言 -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学术论坛 >> 学术交流 >> 要立身中正 不要人身攻击——段陟 >> 阅读

要立身中正 不要人身攻击——段陟

来源:广东乔式太极拳健康俱乐部 浏览:491

  我们是河北省邯郸市武式太极拳爱好者,曾得到当代中国武式大极拳第五代重要代表人物乔松茂先生的指授,受益匪浅,对武式太极拳的源流、技法有一些浅显的认识。从朋友处得知某地方武术刊物 2003年5月刊登了一篇林子清先生所写的《要实事求是,不要弄虚作假》的文章,我们看后感到十分震惊和愤慨,这与我们了解的情况大相径庭,今就该文(以下简称“林文”)所述,我们根据掌握的资料,对部分观点进行质疑,以下分述之,敬请广大武术界同仁不吝指教。

  一、健身不等于功深:

  “林文”中自述其曾向徐哲东、顾留馨、郝少如几位先生学习武式太极拳,练拳50多年,身体练好了。那么笔者试问林先生,身体练好了就懂太极拳吗?就懂武式太极拳吗?练拳50多年,那只说明了您习拳的拳龄,不等于说拳时间长就真正懂拳,就得到了真功夫,如您有深功,为何不也一起说出来?“身体练好”与“懂拳”相差还是很远的,难道一个人活了九十多岁就说此人有才能吗?显然,这两者是不能划等号的,拳容易学会,但要真懂,还要具备诸多条件才有可能,练拳时间长不等于拳练得好,古有“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之谚,不是很能说明问题吗?拳龄是—方面,拳功是另一方面,练拳50多年,未必长多少太极拳的功夫。假如您自认为有太极拳功夫,不妨走出家门,去亲身体验一下。如想验证功夫,您完全可以自己主动去找乔松茂先生听听劲,亲身体验—下武式太极拳的技击威力。乔先生在太极拳界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电话、地址很容易查。假如您自认为没有太极拳功夫,只是比划几下太极操,练操50多年,就不要往太极拳里钻,省得惹出烦恼来。另外,好像在郝少如先生的学生名单里没有您的大名,这有两种可能,一是“林子清”一名压根就不是真名,二是您在郝少如先生的学生名单里没有资格出现。郝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永年胡风鸣先生、上海王慕吟先生及京吴文翰先生均活跃在当今太极拳界,他们都很有实力。

  二、武式太极拳源流探析:

  武式太极拳乃清代武禹襄先生所创,传其甥李经伦、李启轩(字承伦),李亦畲传子李石泉(宝廉)、李逊之(宝让)、徒郝为真和葛福来(清河),至此,大家可一目了然。郝为真先生在随李亦畲先生学艺后,多有研创之才,经改进而创郝式太极拳(详见吴六群先生著,李桂花女士示范,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郝式太极拳》一书),武式太极拳不等于郝式太极拳,郝式太极拳也不等于武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是始自武禹襄,郝式太极拳始自郝为真,两种拳间联系是,郝式太极拳始祖郝为真先生是武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李亦畲先生之弟子,这是这两种流派之间的渊源。难道武禹襄先生和李亦畲练的拳也是郝式太极拳吗?郝式太极拳第三代嫡传人胡金山和郝式太极拳第四代嫡传人胡凤鸣先生近年来出版了不少有关郝式太极拳的教学光盘和教材。进一步来说,“林文”中有“亦畲先生的次子逊之先生(生于1882年),亦畲逝世时 (1892年)只有10岁,其拳技多师兄为真所授”。林先生,您亲眼见于逊之先生之拳多为师兄为真所授?您怎么如此肯定?假如不是亲眼目睹,那么只是道听途说而已。既然是道听途说,您就不能肯定自己的说法是对的而别人不对。这些情况,郝式太极拳第四代嫡传人胡凤鸣先生之处甚为详尽,您可以与胡先生联系,得到后好好学习。众所周知,李亦畲先生有子二人,长宝廉(字石泉),次宝让(字逊之) (1882-1944)。李石泉先生生于1873年,卒于1937年,精家传太极拳,传子槐荫、堂荫及族孙锦藩(详见《从古城走向世界》永年太极拳史料集成第26页),其授拳记录载于《授艺精言》上册中。李亦畲先生逝世时,逊之先生仅有10岁,那么李石泉先生呢?是19岁。杨班侯这个年龄已经名扬京都了。还告知你一个史料,亦畲先生之女功夫出神入化,永年老城许多人都知道。再来看看“老三本”的传递情况,李亦畲先生在“自藏本太极拳谱题记”中有这样的内容:“此卷予手订三本,启轩弟一本,给友人郝和一本,此本系予自藏”;写给友人郝和(为真)之本,却没有“武式太极拳白话歌”和“禹襄母舅太极拳四字不传密”。后顾留馨先生得见李亦畲先生自存本之“禹襄母舅太极拳四字不传密诀”摄影件之后,悟出“不传密诀”是不透露给朋友的(详见顾留馨先生 1982年编著、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太极拳术》第387—388页)。古人对练功体会甚是惜密,即使传给弟子,也不可能比传给儿子更真。有的甚至还有“传子不传女”之说。所以“林文”作者不要妄加断言,要尊重历史,要实事求是。不知者为不知,不知者不怪,但不要主观臆断。不了解历史不掌握史料,可以多学习、勤用功,毁人声誉是要负法律责任的。要向顾留馨先生学习,学习顾先生那种认真负责勇于自我纠正的治学之风。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才是真正的太极追求。

  三、武式太极拳传人辩析:

  笔者拜读了人民体育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乔松茂先生编著的《乔松茂——武式太极拳诠真》和《从古城走向世界》(永年大极拳史料集成——李光藩为主编之一)以及1992年严翰秀先生的文章《访永年武式太极拳传人李锦藩》(详见《武术健身》1992年第2期),特别是吴文翰先生所撰写的《太极拳永年行》一文中“一个古老的太极拳世家”称“李锦藩(系四门李兆伦的曾孙)自幼跟叔祖李逊之学拳、李石泉学器械”,这五本著作中关于李锦藩先生之师承都是一致的,均是说李锦藩先生承叔祖李石泉、李逊之之传,为武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在“林文”中有“据此,李锦藩先生只是第五代传人中的一个,其他的第五代传人中卓有贡献的先生还多着呢!乔先生不但撇开其他第五代传人不管,而且把李锦藩先生上升一代,这种主观、片面的做法,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者的作风”,请问林子清先生,您的“据此”是“据何”呢?

  我们还有幸得见李锦藩先生传给乔松茂先生的《弹弓谱》《诲艺精言》(上、下两册)、《奇枪谱》和武式太极拳传承表,此传承表是按照家传“折子”的形式写成的,其中有一页上写有“武式太极拳武李氏一至五世直系传人给第五代传人乔松茂”,笔迹是李锦藩先生的(笔迹同李锦藩誊写的《弹弓谱》及《诲艺精言》),里面按顺序写着武禹襄、李亦畲、李逊之、李锦藩、乔松茂的名字,还有李锦藩所传的六位入室弟子的名字,乔松茂先生的名字排在六位之首。显而易见,乔先生的第五代传人是李锦藩师父定下的,不是想当第几代就能当第几代的。

  《从古城走向世界》(永年太极拳史料集成)的主编之一是李光藩先生,这本书是1993年编著的,而吴文翰先生和严翰秀先生的文章均发表在1992年初。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太极拳在国内外蓬勃发展,靠太极拳出名出国致富者也大有人在,然而历史就是历史,所以建议林先生,加强自己对历史史料的收集,使之更多更全,另外.您所写的“李锦藩先生1992年8月2日逝世”是有笔误的,正确的应是“李锦藩先生1991午8月2日逝世”。

  四、“身备五弓”辨析:

  “身备五弓”在顾留馨和郝少如两位先生的著作中多有论述,是陈、郝式太极拳练功时的一种要求,是对的。郝式太极拳已经被原国家体委承认为一种独立的太极拳流派(详见《中华武术》2002年11期31页及 38-39页),与太极五星捶、八卦太极拳等一起成为独立于陈、杨、武、吴、孙、赵堡六大太极拳流派的其他太极拳流派。我们所习练的武式太极拳没有这一“特殊要求”,据我所知,杨、吴两家也没有如此要求。你有“身备五弓”的练功要诀是你的高明之处,你可以据此练习,我们赞成,但不能强迫大家都跟着你“身备五弓”,有人竟认为此看法与某某先生之看法背道而驰是大错特错。难道练太极拳之人练功方法与练大红拳不同就大错特错?武式太极拳不是郝式太极拳,郝式太极拳也不是武式太极拳?正如杨式太极拳源自陈式太极拳而自成一大流派的道理一样,杨式拳总不能去指谪陈式太极拳练得与杨式太极拳不一样是大错特错。郝式太极拳有郝式太极拳的练功要求,流派不同,其练功要求不同,这很正常。其实,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派别林立,各家有各家之长这是有目共睹的,你认为自己练得对是可以的,但不能以自己为标准指责别人练得不对;可以说自己的好,不说别人的不好,这就是中华武德。毫无根据地指责攻击他人,恰是武林中人所常说的“无德”的表现;不能拿自己之方法去否认他人,否则中华武术也不会有这么多的门派流传下来了。其实,你有某种特殊的练功秘诀恰是你的高明之处,但没必要非要让大家都练之于身不可。假如你真的开明,可以公开你掌握的秘诀心法,但学不学,是别人的事,是学术研究,而不是圣旨和命令,您也大可不必为别人不学自己的秘诀而苦恼。

  五、要搞学术研讨,不要搞人身攻击:

  观林子清先生所写《要实事求是,不要弄虚作假》文章中所述及的四个问题,依笔者看来均属学术研讨范围,完全可以在相对平等的气氛中进行探讨,大家可以敞开心扉地谈,可以理沦辩论,大家均可以拿出自己的依据,有理摆在桌面上, 既是学术研究,就不要搞成人身攻击, 我们欢迎一切有志于武式太极拳理论和技术研讨者进行交流。

           摘自《中华武术》2003年第8期第26——27页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或发表评论

最近更新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2007-2024 广东乔氏太极拳健康俱乐部. 所有的权力保留. 网站制作 : JohnJ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