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乔氏太极拳健康俱乐部
欢迎光临! 我要留言 -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学术论坛 >> 学术交流 >> 时间第一健身品牌——专家名家谈太极 >> 阅读

时间第一健身品牌——专家名家谈太极

来源:广东乔氏太极拳健康俱乐部 浏览:728

  王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第三世界科学院三院院士)

  李德印(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太极拳名家)

  门惠丰(北京体育大学教授 太极拳名家)

  邱丕相(上海体育学院武术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黄振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徐伟军(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副院长)

  李士信(北京大学教授 北京大学武术研究中心主任)

  陈正雷(陈式太极拳 传人)

  杨振铎(杨式太极拳 传人)

  乔松茂(武式太极拳 传人)

  李秉慈(吴式太极拳 传人)

  孙永田(孙式太极拳 传人)

  冯志强(陈式太极拳 传人)

  马 虹(陈式太极拳 传人)

  王选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第三世界科学院三院院士)

  我的每一天都是从一个小时的太极晨练开始的。我会选择一个空气清新的地方,或树林前或草坪旁,舒展拳脚。和绝大部分太极拳爱好者一样,我与太极结缘,也是抱着强身健体的目的,历经寒暑,现在想来竟然已达30年之久。

  我毕业留校那年,正赶上“大跃进”,北京大学也以“会战”的形式研制中型计算机——红旗机,年轻力壮的我当然狂热地投入到了计算机的设计、调试工作,甚至住进了实验室,夜里就睡在办公桌上。当时玩命到不顾身体,经常连续工作一天一夜,最紧张的时候40个小时不睡觉。有时错过吃饭时间去厂饭馆,点的菜还没上来,我已经趴在桌上睡着了。熬完通宵回到宿舍,坐在床上还没解开衣服就睡着了。高负荷的紧张工作,长时间的体力透支,再加上随后而至的三年自然灾害,我的身体彻底垮了。先是全身浮肿,数月不消,时常头昏眼花,心跳过速,低烧不退,胸闷憋气,呼吸困难,到医院一查,肺部有很重的阴影,医院最初怀疑是红斑狼疮,治了一阵不见好转,转厂几次院,又被推断是结节性动脉周围炎,这两种病在当时都是很难医治的重病。

  万般无奈我只得回上海养病,谁知刚见好转的身体又一次被“文革”击垮。

  回想起以前的艰辛,真有些恍若隔世的感觉。

  就是在这样日日与病魔相伴的日子中,我结识了太极拳。公园里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曾给国民党的一个军长当过保镖,功夫自然不错,我在一旁跟着比画,起初我都没有力气打完整套路数。我对太极拳的认识、感情是逐步加深的,太极拳对身体乃至精神的作用,也是逐步加强的。依然艰苦的创业中虽然我放弃节假日、放弃寒暑假,但我已不再是年轻时那个“拼命三郎”,我开始懂得保护自己,开始懂得用太极拳保护自己。每天一小时坚持不辍的“太极晨练”使我切身感受到了太极拳的妙处。

  1998年,我向方正研究院全体员工发出一封电子邮件,标题是《注意体育锻炼》,我在电子邮件中说:“我发现,凡经常体育锻炼、生活有规律、坚持吃早饭的,体质没有下降,能胜任紧张工作,即使一段时期超负荷工作感到疲劳,也很易恢复。我本人26年来(每天)坚持晨练l小时,风雨无阻,因此,1975年至1993年这18年中经受得住长期劳累和难以想象的压力。”太极拳显现的是“法自然”的道家血脉,切身经历告诉我,太极拳不愧为“世界第一健身品牌”。 

  李德印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太极拳名家)

  太极拳跟其他运动最大的区别就是她要求身体放松、要求心静,身心都要完全沉浸在运动中,这样才能使大脑和身体、心理得到一种安静和平衡。消除思维的紧张、忧愁、恐惧,摆脱病态心理,对一个人的健康,或许比肢体运动,比运动得大汗淋漓效果更好,更加至关重要。

  太极拳可以对人心理环境进行调剂,就像目前很多人都对“非典”产生了巨大的恐惧。恐惧,这本身就会降低人的免疫力,而心情的愉快、平静、心情淡泊,营造这样一种心态是保持健康长寿的途径。

  如果一个人可以每天都抽出一定时间使身心进入到柔和、舒适、平静的状态,摆脱烦躁和焦虑,这种对身心的凋剂,在心理、生理上都有很大好处。如果一边打拳一边还在思考你平时思考的那些事,心不在焉,效果当然不会好。

  有的人会说,散步也很好呀。的确,散步也会达到生理上的适度运动,但是散步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人们经常是一边散步一边还在想这个想那个,脑子并非摆脱那些干扰的思考和焦虑。打太极拳不一样,因为她要求什么时候该松什么时候该静,什么时候虚什么时候实,得投入感情,得用感情来引导,所以很多人说太极拳是一种心理体操,这种说法很有道理,这也是太极拳和其他健身运动不一样的地方。太极拳像下棋、像看书、像钓龟,她是一种情趣。使你在这一段时间内思想能够完全沉浸其中,这种大脑紊乱紧张的消除对脑电波的有序化是很好的凋剂和恢复。

  我们不能只看太极拳动的地方,她静的方面,特别是心静的方面,对人体健康的益处更多。太极拳即使在动的时候,也是一种柔和的有氧运动,要求中正安舒。而她在心理、精神,特别是自控能力上的独特之处更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很多打太极拳的人在他打拳的时候能够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外边车水马龙、人声嘈杂,他却能够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一片天地中,这就是自我控制的能力,真正进入了打拳的角色,彻底摆脱了焦虑和烦恼。

  有很多人打太极拳并不是很规范。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可能不到位、不准确,但是不见得他的健身效果就差。所以以健身为目的的太极拳运动不能完全从动作规范性来考虑,只要进行有规律的运动,而且在身心上都进入到太极拳的主流状态,也就是我说的身心完全沉浸其中,便达到了太极拳的要求,持之以恒、量力而为、心情平静愉快专一,便可达到很好的健身效果。而至于动作的规范、规格,这些或许可以看作是太极拳健身的细枝末节。

  在当前抗击”非典”中,各方面的预防工作都很重要,但是能够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不能处处杯弓蛇影,保证自我有足够良好的心态去应对,自然可以提高自己的免疫力。

  在平时的太极拳健身活动中,“身体动”和”心里静”都要注意,心静体松,保持心理的专一、安静,保持身体柔和、放松,这是习练太极拳的基本素质,也是基本修养。不能把太极拳做成心不在焉的、仅仅肢体的运动.忽略她最重要的心理和意识的层面的运动。也不要把太极拳作为剧烈运动。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身体很舒服的状态,运动中也要始终保持柔和平稳。憋气、努力是最大的病,虽然有的太极流派中也有发劲儿、跳跃的动作.但是那种发力和跳跃也是”松柔抖弹”、刚中有柔,是一种弹性力,并非紧张憋气,而是马上就恢复放松,保持心理身体的柔和平静。至于腿的弯曲度、柔韧性、控腿能力等等,这些应该因人而异。

  所以,只要习练太极拳的时候心静体松,持之以恒,保持心理的平和专一,一定能够发挥太极拳的最佳健身效果。

  很多人误解,太极拳是病号拳,这是不对的,太极拳可贵就可贵在她的那份怡然自得。所有武术都是一样的,决不能萎靡不振。长拳讲究挺胸收腹,太极拳则要求松心实腹,但是同样中正舒展,同样都要内固精神、外示安逸,不能驼背弯腰懈怠。

  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练太极拳,到现在身体还很健康,太极拳并不排斥年轻人。目前香港教育署就准备在小学推广太极拳,当然我个人认为教授小学生太极拳恐怕在教学上有一定困难,因为她的动作不是直来直往,但是青少年练习太极拳、接触太极拳,只会有好处。任何运动都有它的局限性,有它的特点,太极拳对下身力量的增强、对调整身心放松很有益处,但是对爆发力、速度、心肺功能的训练或许就不如跑、跳、投的一些项目。年轻人应该加强和重视心肺功能和肌肉的锻炼,所以对青少年来说,只练太极拳可能还是不够,在参加剧烈体育运动以后可以通过太极拳这种柔和舒缓的运动来搭配,放松。所以我常说:“太极拳不拒绝青少年,中老年更应该选择太极拳。”

  门惠丰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 太极拳名家)

  太极拳的健身功能是由它的运动特点决定的。无论哪一家太极拳,都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缓慢柔和、连绵不断、圆形运动。这种运动特点正好符合人的心理、生理的正常运行状态,使人体气血畅通。通,则百病不生,生理机能旺盛。

  首先从心理方面来说,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直接会影响到生理上的功能。心理健康主要是道德修养、心态平衡。太极拳讲究修身养性,其实就是道德的修养,一个修养好,道德情操高尚的人,在生活中就能经常保持平和的心态,有益于生理功能上的平衡健康。太极拳在练习中要求心静、意专,时时刻刻想着练拳,这样就能调整自己的意念,达到修身养性的效果G现代人由于生活节奏紧张,造成了精神紧张,长此以往,人就会处于疲劳的亚健康状态。缓慢柔和的太极拳能调节人紧张的神经,使人恢复精力。

  其次从生理方面来说,太极拳能改善人体的神经系统、内脏器官、骨骼肌肉系统等方面的功能。太极拳在练习上要求身正、体松、心静,其中身正是人体的一个基本状态。身正,就能保持脊柱、腰椎、胸椎等骨骼处于中正不偏的状态,从而使人体的肌肉骨骼达到平衡状态;体松、心静,则肌肉不紧张,气血畅通无阻。人体的许多病变,如椎间盘突出,都是由于脊柱弯曲,压迫神经、肌肉,造成循环不畅而产生的乙太极拳要求虚领顶劲、立身中正、精神放松,使人体处于正常的生理状态。这样就能保持人体生理机能的健康二再有,人体在运动中,运动神经兴奋,就能抑制病灶神经,长久地锻炼,就能健身祛病。

  总之,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健康的身体会形成良好的心态,而良好的心态也会促进身体的健康。太极拳性命双修,就是既锻炼身体,又调整心态,达到阴阳平衡,气血畅通,健康长寿。

  邱丕相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有关太极拳的研究,很多人做过大量的工作,科学工作者们也进行过生理的测定和研究,太极拳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骨系统甚至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消化系统都有一些良好的效果。

  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探究太极拳的健身功能,也就是太极拳对人精神上、心理上健康的巨大益处。

  现代社会,人们对健康的概念已经不同以往,不再是没病就是健康,而是他的生理、心理可以应对自然和社会,这才叫健康。比如有的人心理压力很大,相应的就会生病,比如忧郁症等,所以精神健康也很重要。越来越多的人都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而处处体现中国文化特点的太极拳,正可以在这方面发挥效果。

  太极拳通过加强精神状态的健康促进身体和心理的健康,这是她和其他运动最大的不同。

  太极拳贵自然,陶冶人的和谐观念。太极拳处处讲究自然,呼吸、身躯,处处没有牵扯,无拘无束,人在经常练习中,会逐渐养成一种顺乎自然、天人相通的观念,这样就可以升华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人和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有了这种和谐关系便有利于人们心理上的健康;取得了这种和谐关系,心境就可以自然、平和、愉快。

  太极拳讲究虚静,可以培养人的最佳情感。有一本书叫做《大趋势》,里边有一段话我印象很深,它说:“每当一个新技术引进入社会的时候,人类自然要产生一种加以平衡的反应,要产生一种高情感的活动。”徐才同志也讲过,太极拳可以作为一种高情感的活动,太极拳要求虚静,动中求静,实中求虚。虽然都是实实在在的动作,但太极拳要求动作松柔虚化,她所讲究的静也是在延绵不断的运动中求静。虚静的状态有利于人的修为,培养一种虚怀若谷、恬淡无欲的心理。

  太极拳讲重养气,融健身修性于一体。把健身活动和人生的修为融在一体,把心理生理和人生哲学联系在一起,把心理平衡、延年益寿和生活情趣联系在一起,这样的健身当然有利于人的修为。养生在于养气,养气在于修心,修心应该修德,养成良好的道德。

  太极拳尚直觉,体悟拳理和人生。太极拳必须去练才可以感受,要在练的过程中去不断感悟。比如劲力的变化等等都得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深入、体悟,所以太极拳是一种终身的体育运动,不像其他的项目。太极拳永远也学不完,越学越有东西在里边,练太极拳的人恐怕都有这种体会。所以要通过身心锻炼来体悟拳理,在体悟拳理过程中也就体悟了人生,这个过程就是人心理健康的调试过程。

  对把打太极拳当作健身方式的习练者来说,练太极拳没必要像参加比赛那样讲究规格、追求规范,重要的是自然、投入。学习太极拳不见得非要把太极拳打得多么专业、多么正宗,可以听着音乐、可以把她当作一种休闲的情趣,我刚才说过,她是现代社会人类一种高情感的活动。习练太极拳切忌浮躁的心情,要全身心地投入去练,在和大自然不断的交流中练。这样练,可能有时候腿伸得不直、有时候脚跟翘起来了,但是这些细节都不重要,自然、无拘无束、全身心投入其中才是关键。

  此外,练的过程中要不断去体会。我现在带了五个博士生,我每天都教他们练习八卦太极拳,我也总在提醒他们,要在习练过程中体悟拳理。只有不断地加深对拳理的感悟,太极拳才能成为你永远结缘的健身手段。

  黄振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我从1947年开始打太极拳,太极拳可以强身健体,可以提高人的免疫系统,这是我多年来练拳的切身体会。在我身边,有很多人通过坚持不懈的太极拳锻炼,摆脱了长期困扰的慢性病。长年坚持打拳的人基本上没有感冒的,大家都尝到了练习太极拳的甜头,所以在“非典”的严重干扰下,我们依然没有停止练拳,还是每天都像往常一样,进行太极拳的训练。长年练拳的人都很有信心,不会出现恐慌的情绪,都很自信,精神振奋。

  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气血当然就有可能出现不畅通的情况,练习太极拳,首先应该把自己的心静下来,气血便恢复了原先的自由放松的状态。我的吴式太极拳是跟吴图南老师学的,他曾经说过:“太极拳是一种休息的运动,达到身和心的最放松,使身和心得到最好的休息。”

  太极拳不仅仅是练肌肉、练骨骼、练人体外部,也练内部,练五脏、练气。由于她采取的是腹式呼吸,所以有利于五脏;由于她讲究内气在全身的运行,所以可以充分调动起肌体细胞的活跃,细胞的再生抵抗免疫能力也就随之增强。

  太极拳是一种休闲的运动,是有氧代谢的运动,她并不是那种剧烈性的运动,而是缓慢的有氧代谢运动,通过腹式呼吸加强有氧代谢,加强心肺功能。这是她和其他运动项目最大的不同。

  在现在较为特定的情况下,并不适合剧烈性的运动,因为在剧烈运动后,体能消耗过大,肌体会有相对时间的虚弱,而病毒便有机可乘、趁虚而人。而适合所有人的太极拳,运动相对缓慢,练到身体微微发热就可以达到效果,像我平时打一套拳要在半个小时左右,运动量也就够了。这种适可而止的运动不会出现剧烈运动后带来的弊病。而且目前很多室内运动都无法再正常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太极拳依然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可以在空气流动的室外打拳,尤其现在的天气很好,打拳需要空间,所以人与人之间可以有相当一段距离。太极拳非常适合目前的情况下健身。

  通过我多年来练拳的感受,我认为习练太极拳贵在坚持,天天练,每天都练半个小时以上,心静下来,不浮躁,动要动得有节奏。老子《道德经》中说,动静相应,有无相生,阴阳相换,吞吐相变,虚实相换,这样才能修身养性,这便是修道养寿的东方哲学。所以我一直认为,如果对其他运动而言可以用“锻炼”这个词,而对于太极拳来说,仅有锻炼是不够的,还要“修炼 ”。

  徐伟军

  (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副院长)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里养生健身门类中所涵盖的内容是十分广博的,比如导引、八段锦等等,它们都属于武术范畴,同时也属于养生健身范畴。太极拳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关太极拳对身体健康的作用,人们已经进行过大量的研究,太极拳对人体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免疫系统都具有良好的作用,她的健身作用已经通过无数实例和大量的科学研究得到了证实。正因为太极拳具有健身功能,才使得在全世界范围内,能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普及。

  中国人和外国人、东方人和西方人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这些差异来源于文化内涵的不同、来源于思维方式的不同。同时,这些差异也决定—了价值观念的不同,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不一样二中国人对生命的认识更有自己独到的见地,讲究人体生命的整体现,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以及人本身自身内外的整体观念。人体生命整体观来源于中国早期的哲学思想,主要围绕“天人合一”而展开形成的人们对生命和健康的主旨, “天人合一”同时也是中医的主要思想。

  “天人合一”具体表现在人的健康上,首先是形神统一,在形和神的统一过程中追求一个最佳的平衡点,只要拥有这种平衡,人的生命便可以保证它原有的天年,所以追求“形神合一”的太极拳自然能够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环境对人健康的巨大影响,所以现代人在改善和保护环境上煞费苦心,破环境实际上就是破坏人和自然之间的平衡。当人们面对不同的季节、面对自然界不同环境的时候要“天人合一”,这些思想很古老却很超前。

  至于人与社会之间的平衡,在目前更值得人们的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一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改着。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显示,健康的含义,不仅仅是身体好,还包括人类心理以及社会的安宁状况。这无疑和太极思想中的内涵是一致的。

  在太极理论中,人体生命整体观是三维的,无论从外形到思维,以及到内部的关系,不仅强调人自身内外的统一、形神的统一,具体体现为上下相合、周身一致、内外合一、形神兼顾等等具体的要求,这些具体的要求也无不体现了整体观的含义。

  太极拳之所以能够这样普及,是因为她具有其他健身运动方式没有的特点,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运动”,每个人都可以练。太极拳的学术性很强,并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太极拳是一种后体育现象,是一种绝对绿色的体育,没有污染的体育,对人的身体没有任何副作用。

  太极拳打着深厚的中国烙印,和西方体育完全不一样。她追求动作的绵缓性,运动观念体现着圆道的运动观,以人身体躯干为轴线强调旋转,这是跟其他运动不一样的。从目标来看也和以奥林匹克为核心的其他西方竞技运动所追求的不同。例如田径类速度项目,她所追求的是在最短时间内的一定距离。而投掷类项目则是固定的重量下,看谁投出的距离更远。这些运动完全可以凭借确定的统计量——物理参量来判定。太极拳运动中也要依靠具体的物理参量,比如弓步、运动方法、起始路线、姿态姿势,这些也都是可以定量的,用数字可以观察到。而确定太极拳的好坏不仅仅需要这些物理参量,还同时蕴藏着大量的非物理参量,而正是这些非物理参量反映了中国人对待生命、对待运动、对待健康的独到认识。比如太极拳在动静的处理方面,不仅仅强调动,还强调静,还要强调动与静之间的关系,要“动静有序”。而什么叫做“动静有序”?这是无法用具体数字作为参量的,这就是非物理参量。对于这种非物理参量,中国人实际上在追求一个极致,“极致”的含义就是最佳、最好。比如说快慢相间、刚柔相济等等,都是追求运动中事物两个方面达到一个极致。

  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和发展,过去人类可能更多的是“身心疾病”,而现在则变成了“心身疾病”。人类发展到今天,现代社会对健身理论与方法的要求和以往是不同的。

  首先,现代社会对健身方法及理论要求,这种健身方式不仅要作用生物的人还要作用于精神。这和太极拳练习过程中注重内外合一、形神兼备,也就是我刚才提到的人体生命整体观是一致的。

  其次,适应现代社会的健身方法要继承和动用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和多种手段。很多西方人正在选用东方手段作为他们的健身手段,我们也可以吸取西方文明中有益的东西。比如在太极拳锻炼中有时会出现膝盖疼痛的现象,这是太极拳自身的弊病吗?当然不是,是因为练习方法不科学,是我们对古老太极拳的技术没有现代科学的诠释。太极拳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她的运动规律、包括对她技术方面的评价、理论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以及传授过程,在操作层面上,恐怕现在还有很多不足。在教学中引进西方方法,或许只是完成一种体操的模式,达到人们常说的太极拳的第一个阶段“招熟”——也就是招法,外部动作。至于第二阶段“懂劲”——劲法,也就是人类意识调节下的身体的综合运动;第三阶段“神明”——心法,也就是随心所欲,高度内外合一,我们没有用现代的教学阶段方法进行认识。任何理论都应该反映在实际操作的层面上,否则将不利于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和文化价值的提炼。太极拳从方法论到手段,从学科到项目,作为养生理论和手段都应该是先进的,现代人要用现代科学的手段来教导。

  最后,可以适合社会不断发展的健身手段应力求适应现代和未来人类的生活特点,也就是说这种健身理论和方法应该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不仅可以应用于现在,也要考虑到未来人类生活的特点。

  我们对太极拳期盼的健身是高层次的,目前太极拳的普及状况虽然很好,但是距离我们的希望还相差很远。

  从这三点要求来看,太极拳不仅现在可以开展得红红火火,相信未来也——样可以持续发挥她的健身功能。

  李士信

  (北京大学教授 北京大学武术研究中心主任)

  太极拳是这样一种运动,地对肌肉的活动没有那么剧烈,不需要大量的体力消耗和氧气消耗,运动量不是很大,适合社会上各种年龄和身体状况的人,所以具有比其他健身运动更广—泛的价值。

  太极拳对大脑中枢神经的兴奋度有良好的调整作用,促进血液循王子,使神经安舒,不会使身体过度疲劳。太极拳对身体的锻炼是全面的、适度的,有些活动或许对身体的某一部分的活动过分激烈,这样就有可能给身体带来一定程度的损伤。而太极拳是一种绵缓柔和的运动,一般不会出现过分的运动给身体带来的损伤。

  太极拳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健身运动。打球、游泳等其他形式的运动也能够起到健身的作用,但是这些活动对场所和环境均有一定的要求,相比之下,太极拳自然在场所的选择上要求并不严格,所以可以不受场地和环境的限制。

  太极拳是一种因人而异的健身运动,不同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确定自己在打太极拳过程中的活动量。

  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的运动,习练过程十应该注重呼吸的调整,呼吸要下沉,身体要放松,尤其是上肢、上体的充分放松,至于腿部,也不见得一定要下得很低,这样会使腿部的负担过大,如果不得法,就会出现膝关节疼痛等现象。

  以锻炼身体为目的健身太极拳和以比赛为目的竞技的太极拳不一样,既然我们打太极拳的目的是健身,我们对动作规格的要求就没有比要过分苛求,要充分发挥太极拳的柔和性,达到身体和精神的充分放松,达到健身的目的的。

  目前在北京大学中,由于北京大学将太极拳作为男生体育的必修课,所以会打太极拳的学生大概占学生总数的五分之三强。

  通过平时的观察,我觉得在这些会打太极拳的学生中,他们习练太极拳的目的和看法是不同的。相当一部分同学是在接触到太极拳后逐渐感受和领悟到了太极拳这一浸润着东方传统哲学思想和中国民族文化内涵的独特魅力。还有一部分同学是为了完成课业,完成必修课的内容。当然,也有一部分学生更喜欢打球踢球、喜欢跑跑跳跳那些运动,无法理解太极拳的缓慢韵味。

  我希望广大的大学生应该耐下性子真正在打拳的过程悉心体会太极拳的内涵和妙处,在修身养性的同时达到强身健身的目的。

  陈正雷

  (陈式太极拳 传人)

  太极拳的健身功能我认为有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太极拳运动能够改善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消除病灶反馈性影响。太极拳清静用意的“意守丹田”,是静功养生之术。这种静功,可以增加自我意念的控制能力,从而产生阻止病灶反馈信号的传递的能力,起到纠正修复病灶反馈的恶性循环,抑制病情发展,提高健康水平。意守丹田,能使气沉于丹田,贯于尾闾,环流周身,从而使脏腑得充,周身得养,精力充沛,有利于病变和精神创伤的修复,有利于病体的恢复和精神的保养。

  第二,能够增强心脏功能,改善微循环系统,扩大肺活量,提高气体交换能力。血液担负着营养周身各组织器官的任务,心脏则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毛细血管是微循环的场所。一个久练拳的人,每分钟心律在60次左右,这种由于锻炼而得来的心律减慢,使心肌得以充分休整,促使心肌收缩力加强,提高了心脏的工作能力。练拳时,周身放松,使微循环功能加强,促进了组织对氧的利用率。太极拳锻炼的呼吸方式要求深长匀柔,它可以增加膈肌及腹部肌肉的活动度和调节肋间肌的呼吸功能,使肺与胸廓之间的牵张力加大,增加肺活量,提高肺泡与毛细血管壁的接触面积,使氧及二氧化碳弥散能力增强。经过长期锻炼,可使呼吸频率减少,增强呼吸效果。

  第三,太极拳锻炼能强健肌肉,改善骨骼的理化特性,畅通经络,有利于营卫气血的通行。太极拳的运动方式是一动无有不动,从内气的畅通到外形的变化,从五脏六腑到四肢百骸,都寓于“动”中。特别是陈式太极拳,其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以及上下相随、内外结合、快慢相间、节节贯串等运动,都熔为一体,使人体从脏腑组织到肌体组织,都得到活动和锻炼。久而久之,肌肉丰满发达,骨骼强健有力,使骨骼的理化特性得以改善。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人体健康与否,与经气畅通与否密切相关。练太极拳的人,练到一定程度,就有小腹发热,四肢末梢发胀、发麻之感。中医针灸学认为这种现象是“得气”的表现,也就是调动内气,打通经络,经气运行的表现。太极拳运动要求“主宰于腰”“虚领顶劲”“气沉丹田”。腰为肾之腑,又为带脉所绕之处。长期锻炼,可使肾气旺盛,带脉充盈,阴阳调和,神清目明。

  杨振铎

  (杨式太极拳 传人)

  从历史上来说,杨式太极拳就是一个很好的健身运动,它是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摒弃了陈式太极拳中的高难动作而发展起来的太极拳流派。由于它的动作舒展大方、缓慢柔和、外柔内刚、绵里藏针,所以非常适合人的健身运动,对健身养生有着特殊的功效。同时,杨式太极拳的适应性也相当广泛,男女老幼都能够练习。目前,杨式太极拳是传播最为广泛的太极拳流派。

  杨式太极拳之所以能够具有很好的健身效果,我认为,除了它动作柔和缓慢、意气相随,符合人体的生理保健要求,能够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人体内脏器官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它对人的心情、意念的调节。练习杨式太极拳不仅要求在外型上平和自然,舒展大方,如行云流水,更重要的是在神意上、心情上也要平静、自然,做到神舒体松,这样才有益于身体康健。比如,现在非典型性肺炎很猖獗,引起了一些人的恐慌心理。殊不知这种恐慌心理会降低人的免疫力,久而久之反倒会疾病缠身。如果我们通过练习太极拳,增强自己的体质,保持一种平和自然的心态,克服紧张恐慌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就能增强自身的免疫力,最后战胜这场灾难。所以我认为,练习杨式太极拳,最重要的是心态的调整。杨式太极拳外型上的舒展大方、气势磅礴,从根本上来说,是心境、意境上的舒展大方,气势磅礴。从健身祛病的角度来说,练习杨式太极拳要得到比较好的健身效果,首先也是要保持一种平和、坦然的心态。心境平和,表现在外型动作上就能够松静自然不紧张,这样会促使全身的内循环系统功能加强,新陈代谢旺盛,从而达到更好的健身祛病效果。

  乔松茂

  (武式太极拳 传人)

  古人创造太极拳,其目的有三:一是健身;二是防身;三是修身。太极拳的健身功能是太极拳的第一个层次,也是最基本的功能,无论是哪一家的太极拳,都具有比较好的健身祛病功能。

  武式太极拳的健身功能,是由它的立拳根本所决定的,这个根本就是两句歌诀:“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太极拳最终的目的不是技击,而是通过练功,强身健体,达到修养身心,完善自我,最后益寿延年。

  为什么修养身心就能益寿延年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无欲则刚”。在生活工作中,我们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积极乐观,心胸开阔,就能达到生理上的健康。身心健康,就能益寿延年。武式太极拳从立拳的根本,到理论指导,其最终目的都是“益寿延年不老春”,它与其他的运动健身方式相比较;更注重在深层次上的修养身心。武式太极拳不仅能够锻炼强健的肌肉、体魄,而且通过对肌肉、体魄的锻炼,培养元气,最后达到自我完善,使人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达到健康。

  武式太极拳的特点首先是“意气君来骨肉臣”,就是说,我们在锻炼中,最终要达到的标准就是意气为君,骨肉为臣。因此,武式太极拳不仅是肢体运动,还是意气运动,其最重要的是意气运动。在这一点上,太极拳区别于其他的运动方式,比如跑步、打球,这些运动方式虽然也能够健身,但是他们不是“意气为君,骨肉为臣”。太极拳这种意气运动有很深刻的内涵,在《五字诀》中第一点就要求“心静”,人只有在心静的状态下,才能遇事不慌,正确地处理各种事情;人只有保持一种平和、安详的心理状态,才有益于身体的健康;人只有在乎心静气的心理状态下,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避免繁杂的表面现象消耗自己的脑力、体力。因此,心静、意专的意气运动,对修身养性有着独特的作用。

  其次,在拳架的练习上,武式太极拳也有独特之处,它不是用动作带动呼吸,而是呼吸自然,从而引动内气在体内运行,练功到一定的程度,就会达到“腹内松静气腾然”的境界。在练习中,武式太极拳是一步一桩,虚实分清,不断地调节自己重心平衡,它是活的桩功,这有利于对人体骨骼肌肉的锻炼。

  总之,武式太极拳在内是以内引外,达到呼吸深长,从而锻炼人体的内脏器官;在外是通过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刚柔相济的动作,按照独特的身法要求——立定脚跟竖起脊,拓开眼界放平心,这样一弓一撑地反复锤炼,来培养一往无前的豪气,锻炼人体的肌肉骨骼。久而久之地内外修炼,人体内正气浩荡,阴阳平衡,内脏器官各安其位各司其职,身体中正安舒,骨骼强健肌肉发达。同时,在行拳走架的过程中,人的意识也是处于一种心旷神怡、天人合一的状态中,身心愉悦,气定神闲。这样从精神到肉体地修炼,就能使人益寿延年。这是一种很高层次的养生之道,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当前全民健身运动中,有着积极的作用。

  李秉慈

  (吴式太极拳 传人)

  太极拳的健身,不外乎是内与外的锻炼。所谓内是指意识、意念。意识和意念的锻炼准则,是保持一种心平气和的心态,也就是平常心。太极拳的练习要求是纯任自然,用一句术语就是“舍己从人”。用“舍己从人”的态度处世,就能心胸宽阔,不会凡事斤斤计较。有了这种宽广的心胸,自然对健康有益。再从深一层的意义上讲,练习太极拳能懂得虚实变化,能通晓祸福的关系等哲学原理,这样就会在社会生活中,泰然地对待所遭受的挫折。从外形动作上讲,太极拳的动作讲究上下协调、内外合一,要求用意不用力。整个动作缓慢柔和,非常和谐。这种和谐运动,是太极拳的重要之处,也是太极拳健体强身的关键。因为人体的健康,也是需要一种和谐,松静柔和,如行云流水的太极拳运动,正符合人的健康机理。

  当然,要想达到很好的健身效果,在太极拳的锻炼中要按照科学的规律采进行训练,要本着无过不及,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掌握适当的训练量,切忌一暴十寒。超负荷的训练,对一般的以健身为目的的太极拳练习者来说,是有害无益的。因此,掌握运动量的大小,要因人而异,尤其是对中老年人来说,更要掌握好适宜的运动量,才能达到好的健身效果。在身体健康状况不断好转的条件下,可以逐渐增加运动量,以提高自身素质。

  孙永田

  (孙式太极拳 传人)

  孙式太极拳是一代宗师孙禄堂先生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于一炉,创造出来的,其特点是把形意拳的内外合一和八卦拳的动静合一,融蓄在太极拳的中和之中。因此,练习孙式太极拳贵在求得中和。求得中和,不仅是太极拳的技击防身要求,更是修身养性,益寿延年的要求。

  所谓中和,就是练习太极拳时无论是外形动作还是内在的气势,都要中正安舒,阴阳平衡,无过不及。在外形动作上,孙式太极拳的动作朴实无华,特别符合人体的力点力学,没有大起大落,要求立身中正。比如,孙式太极拳的架势比较高,要求膝关节的弯曲为135度,这样就避免了膝关节过度弯曲,造成膝关节受力不均匀,而产生的损伤。这不仅对人的健康保健有益,同时也适用于实战。孙式太极拳是活步太极拳,要求进步比跟,退步必撤,上下相随,这能锻炼人的腿脚灵活,步伐敏捷。它尤其重视开合,要求合与面宽,开与肩宽,要松肩坠肘,开合配合呼吸,要求呼吸自然,对调节人的呼吸系统具有良好的作用。

  人们在谈论太极拳理论时,总是把很简单的道理讲得很玄妙,让人难以理解。但是孙式太极拳的理论则明了易懂,中和二字就足以概括繁琐的理论。求得中和,其实就是调整自我和外部世界的关系,包括心态的调整、身体的调整、砰吸的调整、周身血液循环的调整。通过这些调整,使自己和外界和谐相处,自会达到健身祛病、益寿延年的目的。因此,孙式太极拳不仅是健身拳,它还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是文化拳、哲学拳。

  冯志强

  (陈式太极拳 传人)

  对陈式太极拳,人们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认为它刚猛、爆烈,讲究发力。在这种错误认识的指导下,许多人在练习陈式太极拳时,刻意追求发力、震脚。殊不知,这样长久地练习,会伤气血。因此,我认为,练习陈式太极拳的原则是:慢练为养,快练为伤;柔练为养,刚练为伤;舒展大方,圆活运动;气沉丹田,培养浑圆之气。太极拳的高级阶段是达到浑圆一气,也叫一粒浑圆气。到了这个层次上,浑身的经络畅通,气血旺盛,自能得到健体强身的效果。

  慢练、柔练,符合人体运动保健要求,能够舒活筋骨肌肉。舒展大方、圆活运动,能使气血达到四肢末梢,促进气血循环。培养浑圆之气,使人精力充沛,武术谚语中有“拿住丹田练内功”,就是养浩然之气。陈式太极拳螺旋缠绕的缠丝动作,对疏通经络,锻炼肌肉、韧带、骨骼,有着特殊的作用,具有非常好的健身效果。

  马 虹

  (陈式太极拳 传人)

  传统陈式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但它的时代价值,是人们更重视它的养生健身功能。根据本人从事学习、研究、传播太极拳四十多年的体验,以及广大学员的反映,传统低架太极拳健身效果确实非常明显,不论是中老年,还是广大青壮年,普遍反映它是一种越来越受人们喜爱的健身运动。

  人的体能、智能,要保持正常健康状态,最根本的措施是实现三个方面的动态平衡,即机体的动与静的平衡,心理上紧张与松弛的平衡,新陈代谢的平衡。故有云:“平衡为健康之本。”而传统的陈式太极拳,正是处处讲平衡,处处讲阴阳相济、阴阳对称、阴阳互包、阴阳交替、阴阳消长、阴阳互根等等,促使人体各个系统整体性上地进行自我调整,从而达到一种生命的稳态,即动态平衡。

  人体有八大系统,即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太极拳对这八大系统都有积极的调整作用。它的调节作用的特点是以外促内,由内及外,内外结合,内外互动,内外结合,内外互为影响,就是我们常说的“一阴一阳互为其根”。

  一、拳走低架对运动系统的调节

  俗话说,人老腿先老。而陈照奎老师传授的这套低架太极拳就最重视下肢运动,因此,这套太极拳对运动系统肯定有好处。练低架太极拳腿部肌肉发达,血管丰满,这样就增加了血液输送与回流的泵力。通过练拳,大腿肌肉增厚,肌肉群的伸展收缩,本身就起了一种对心脏血液收放泵力作用的辅助功能。另外,虚实转换能锻炼两腿的耐力,对维持人体的平衡大有好处。

  二、螺旋运动对循环系统的调节

  陈式太极拳注重顺逆缠丝劲的锻炼。这种胸腰的开合旋转,手脚的顺逆缠丝,对舒筋活络,疏通气血,都有好处,尤其是对人体的微循环系统有好处。再加上运动中的松活弹抖,这种振荡力量,也能促进微循环系统的功能。

  三、丹田内转对消化系统的调节

  此拳强调丹田内转,胸腰折叠,所有动作都要求以丹田带动,腰不动,手不发。因此它首先通过丹田内转运动,进行自我按摩,提高了小肠壁毛细血管的功能,增强了吸收功能;其次,腹部的运动促进了肠的蠕动,增强了排泄功能;再有,由于丹田内转加强了腹部运动,还能够减少腹部脂肪的堆积,对减肥有一定的作用。

  四、动作繁难对神经系统的调节

  陈式太极拳的动作比较多,一路和二路共有154个式子,600多个动作。由于动作繁难,所以要求练拳时思想高度集中,强调用意,以一念代万念。因此,练拳比单纯地练习静功更容易人静。这是真正的动中求静,也是“劳形凝神以健脑”。太极拳这种独特的运动,可以使人的大脑从恶性兴奋转化为良性兴奋,从而达到对神经系统的调节。

  五、腹式呼吸对呼吸系统的调节

  陈式太极拳强调丹田内转,实质上是锻炼腹式呼吸。腹式呼吸与肺呼吸相结合,从而加大了肺活量。据研究,胸呼吸一次吸人空气约500毫升,而结合腹式呼吸一次吸人的空气量为直000—重500毫升。呼吸量的加大,可以充分地进行气体交换,有利于肺组织健康。

  六、骨盆运动对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的调节

  陈式太极拳特别强调丹田运动,丹田所处的位置正是骨盆。锻炼骨盆的肌肉韧带,能够增强骨盆内的内脏器官的功能,也就是中医讲的强肾壮腰。有许多例子表明,陈式太极拳对提高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的功能,具有很好的作用。

  七、 轻沉兼备的锻炼方式有利于调整“上盛下虚”的时代病

  “上盛下虚”是中医术语,指肝肾两虚引起的血压升高、心悸失眠等病症。陈式太极拳大部分是加大下盘运动量,从而使人体下盘稳固如山,上肢如风吹杨柳,这有利于周身气血的平衡,避免“上盛下虚”之弊。同时,陈式太极拳不仅强调肢体放松,还强调轻沉兼备,松与沉,轻与沉必须相辅相成,从而达到上下动态的平衡和身心的平衡。

  八、 传统陈式太极拳是最佳的有氧代谢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但运动形式多种多样。许多医学家告诉我们:最好的运动方式是有氧代谢运动。陈式太极拳强调走低架,能够提高腿部肌肉的耐力;在锻炼过程中,要求快慢相间,有蓄有发,刚柔相济,而且时间比较长,运动量较大,能够保持人体吸人、输送、使用氧气的代谢过程,达到汗流而不喘的运动效果。因此,它是很好的有氧代谢运动。

  摘自《中华武术》之太极拳健身特刊 2003年第6期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或发表评论

最近更新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2007-2024 广东乔氏太极拳健康俱乐部. 所有的权力保留. 网站制作 : JohnJ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