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一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春风给中国太极拳的发展带来了契机,许许多多太极拳名家凭着自己多年炼就的太极拳功夫兢兢业业地传授太极拳,使得太极拳在国内外蓬勃发展,造就了当今武术界的太极盛世!但这百花齐放的太极花园中,却有一些极个别人,虽不炼太极拳功夫却想尽了脑汁往太极拳界钻,靠太极拳出名出国发财致富者也大有人在,一时间弄得太极拳界怪事连连,众生生怨。笔者从众多怪事中抽出几例,稍加叙述,以飨读者,供大家一笑。
一、太极拳界传人多:
曾几何时,报刊杂志、名片上“传人”一词铺天盖地,席卷神州大地武术界,尤其是太极拳界更胜一筹,“第×代传人…”此类文词充满武术类报刊、杂志、电视台,“传人”遍布太拳界的各个角落。笔者曾有幸见到一位传人的自述,此人豪气百倍地直言:“我是×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一边说一边舞着一把刚买的宝剑。我笑着问他:“您学×式太极拳几年了?”这位先生不好意思地说:“我才学了三个月”,我说:“您刚学三个多月就已经成了太极拳传人,您真够聪明的”,因为如果象一般习练太极拳者,苦练终生却无缘“传人”之名份者占绝大多数,象这位先生,若无绝顶聪明和过人的功夫,不可能在习练三个多月后便成了太极拳第六代传人。太极拳乃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这种文化,需要过人的勤奋、名师的指授、绝高的领悟能力,才有可能将先辈传下的宝贵文化遗产继承下来,佛家称之为“衣钵传人”,就是继承了上代老师的衣钵之意,在武术界传人的称谓可能更广泛一些,但也须掌握基本的功法,具有其派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品德才有可能称为传人,否则“传人”一词便会愈传愈滥,其弊端不可轻视。
二、太极拳界大师多:
众所周知,在棋界,多有“大师”之称谓,佛家虽也偶有此称谓,却是对某寺住持或主要僧侣的尊称,非正式称谓。在棋界大师的类别有大师、特级大师和(国际级特级大师),是棋界权威机构根据一定的条件逐级升阶而上的,就象从初级职称到高级职称的晋级过程,是有严格考核并须逐级晋升的,也就是俗语所说“有说法的”。太极拳界的大师是不是也有说法呢?暂且不去细说,现在报刊、杂志在介绍某人一般都在姓氏之前冠上某式太极拳某代传人、太极拳大师等定语。笔者在此郑重咨询:“太极拳大师之称号,是职称呢,还是学历证明,究竟其评定的具体条件有哪些?敬请知情者告知,在此不胜致谢!”更有甚者,某某嫌“太极拳大师”之称号不够气派,将之换上了“太极拳特级大师”之称号,你今天说自己是“太极拳大师”,明天说自己是“太极拳特级大师”,后天号称“太极一支笔”,到底哪一个称呼更符合您的身份、学识和功夫?究竟您的太极拳练到何等高深地步了呢,您能自己详细介绍明白吗?许多人到处在“说”太极拳而不是真正在炼太极拳,在报纸上说、在杂志上说、在公开场合说、在自己家里说,却不肯花大气力去练功。总是与人说得天花乱坠,一经交手,身上空洞无物,依然是门外汉,这是早年杨澄浦先生在“太极拳之练习谈”中就已经扫进垃圾堆的那种人。这种人还四处吹嘘自己是太极拳名家,是太极拳特级大师,真是玷污了太极拳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其实,真正的大师从不说自己是大师,这符合中国人的道德规范,大多时间去练功修真,传功育人,哪有那么多时间去指责张家长李家短呢?所以中国打假专家司马南先生说得好:“不仅气功界需要打假,许多行业(含太极拳界)都需要打假”。做人要诚实,是练太极拳的就是练太极拳的,不练太极拳的何必总往太极拳界钻呢,难道太极拳真的能出名?难道太极拳真的能发财?
三、太极拳界争论多
关于多种太极拳流源及多种太极拳流派,众说纷纭,多有说法,其实这属于学术研讨范围。各人的资料不同,听说的途径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不同也属正常。但有些人就不是这样,他不只说自己的说法对,还到处去指责他人是错误的,更有甚者还进行人身谩骂、攻击。谁在弄虚作假,谁在实事求是,让历史告诉大家,让实践去检验,不能总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学术问题可以研讨,从言论上可说研讨,从交手实践上也可以研讨,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光说不练嘴把式’是古代名言,现在又增添一种名言“光写不练笔把式”,光写论诸家拳术之长短,自己却不去练或不会练,或根本练得不对,有何理由让大家信服,不如拿出您的真功夫让大家开开眼,一睹“太极拳特级大师”之风采。其实中华武术渊源流长,派别林立,各家有各家之长这是有目共睹的,你认为自己练得对是可以的,但不能说别人练得不对,可以说自己的好,但不要说别人的不好,这就是中华武德。馒头和面条均是中华传统面食,都用白面作原料,但你能拿做馒头的方法去要求“做面条”的也同您一样,这样做出来的“面条”还是不是“面条”?方法不同,其结果不同。更不能拿自己之方法去否认他人,否则武术也不会有这么多的门派流传下来了。
好为人师是人之常情,喜欢将自己的优秀经验告知众好是开明之表现、长者之风度,但是必须建立在人格平等之基础上,盲目指诘他人恰是“无德”之表现。“身备五弓”是陈、郝式太极拳之练功时的一种要求,但不能让杨、吴、武式太极拳都跟着你身备五弓,有人竟认为看法与某某先生之看法背道而驰是大错特错。难道练太极拳之练功方法与练大红拳不同就大错特错?古之“三人成虎”是有其深刻道理的。武式太极拳始自武禹襄,郝式太极拳始自郝为真,两种拳间联系是:郝式始祖郝为真曾随武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李亦畲先生习艺多年,颇有研创之才拳架历经三世改编而自成一派,后人称之为郝式太极拳(详见河北科技出版社的<<郝式太极拳>>一书)。正如杨式太极拳源自陈式太极拳而自成一大流派一样道理,杨式拳总不能去指谪陈式太极拳练得与杨式太极拳不一样是大错特错,这可以当成一句笑话而流芳百世。其实,你有某种特殊的练功秘诀恰是你的高明之优点,不必要非要让大家都知道,都练之于身,假如你真的开明,可以公开你掌握的秘诀心法,但学不学,是读者的事,是学术研究,而不是圣旨和命令,您也大可不必为别人不学自己的秘诀而苦恼得大动肝火,急怒攻心可不利于练功进步哟!
四、太极拳界专著多:
目前,只要走进新华书店,琳琅满目,太极拳之专著、大作溢满书架,一翻武术文刊,所列武术专著明细中太极拳类最为众多,大有“人多势众”之嫌。《某派太极拳体用全书》、“某家太极拳秘传”诸如此类书籍,从学术交流观点来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确有莫大道理。但笔者也发现了一个有趣之处,发现以写论述文章(杂志)和写专著而出名的许多作者自述其习拳经历,很明白,作者并不曾深研太极拳,却仍然能写出“专著”供大家习拳时参考,我们此时真有些疑惑了。假如你不练拳,你的体会自何而来?道听途说,还是找几个不着边际之人“神聊”、“海侃”而成?你述之言又能为练功者提供多大的帮助?要知道,真药治病,假药可害人!假如您自己在家健身,随便比划几下,有些健身方面之体会,可以跟同事邻居聊天以消寂寞之困忧,也可以在健身祛病杂志专栏述明健身之体会,完全不必去搞专著去“帮助”广大太极拳爱好者,还弄得一些读者拿着您的专著去评论别家别派,成了砸人之“砖头”,是不是有些心血来潮,潮如钱塘之水,无法自制!出名可以有很多方式,大可不必往太极拳专著这里赶。太极拳界有资格写专著的,国内外就那么几个人,大家均心知肚明,您心血来潮写了专著,也如愿出版了,万一哪一天有些“不懂谦虚的”太极拳“爱好者”屡屡与您切磋,您将有悔不当初之感叹。太极拳是国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武术宝库之重要部分。武术是要讲究技击实践的,不是象气功中自发功似地比划几下可以代表得了的,花一生的精力尚不能穷其奥妙,非退休养老可以炼好的,所以真正的学术专著是很严肃的,著名太极拳家李雅轩先生的高徒张义敬先生说得的好:“大家都应该对太极拳负责,对读者负责,在今后的太极拳著作中,如果功夫成就赶不上前辈,大可不必出拳照,以免乱人心目,求名贻祸,何苦呢!”
在此,笔者也向那些得到真传并炼就高深太极拳功夫的太极拳名家们提个建议,你们要将自己的经验写贻于书,多出书,莫保守,目前太极拳真东西本来就少,如再你藏点我掖点,太极拳这种“国术”将有失传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