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乔氏太极拳健康俱乐部
欢迎光临! 我要留言 -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学术论坛 >> 学术交流 >> 20年谈20人 >> 阅读

20年谈20人

来源:广东乔氏太极拳健康俱乐部 浏览:249

  李梦华(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名誉主席、国际武术联合会名誉主席)

  徐才(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顾问、亚洲武术联合会名誉主席)

  昌沧(本刊第一任主编)

  吴彬(北京武术院院长)

  张根学(陕西武术院院长兼陕西散打队总教练)

  蔡金星(泉州市武术协会主席)

  杨振铎(杨式太极拳名家)

  陈正雷(陈式太极拳名家)

  乔松茂(武式太极拳名家)

  韩建中(梅花拳名家)

  樊庆斌(宋江武术院院长)

  李明治(中华莱州武校长)

  王友唐(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体育部顾问)

  柳海龙(中国武术超级散打王)

  吴京(功夫影视演员)

  林征(北京大学在校学生)

  刘思昆(河北深县形意拳爱好者)

  曹宇(中国科学院)

  薛金宝(民间武术爱好者)

  彼得(美国留学生)

  中华武术魅力无穷。她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其他体育项目不可替代的。武术需要宣传,宣传需要武术。你们有幸从事武术的宣传报道是很光荣的,任务也很艰巨。

  《中华武术》杂志作为传播武术的专业媒体在过去20年中发挥了特殊作用。由于你们卓有成效的工作,《中华武术》已成为海内外广大武术爱好者最喜爱的刊物之一。作为一名老体育工作者,贵刊的普通读者,我衷心祝愿《中华武术》越办越好, 在挖掘传统武术、全民健身、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方面创造新的业绩。在武术进入奥运会、走向世界的征程中再立新功。

            ——李梦华(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名誉主席、国际武术联合会名誉主席)

  时间老人催人急。转眼迎来了《中华武术》杂志的20华诞。为《中华武术》十年的茁壮成长,我曾连写三篇文章热烈祝贺。如今庆祝20周年,无疑更是抱着无限亲切的期盼,衷心祝愿《中华武术》在新的世纪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一个侧面贡献一份可贵的力量。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党中央的庄严号召,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和历史的必然。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优秀文化遗产的武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内容。在国内外推广发展武术,不只能给人们带来强体健身的福音,而且能使人们了解和感受丰美的中华文化的强大魅力。推广发展武术在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上可以发挥甚为可观的作用。民族精神的弘扬和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是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愿所有热衷中华武术和喜爱《中华武术》杂志的朋友,从增强国力着眼,为武术事业的兴旺繁荣努力!

            ——徐才(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顾问、亚洲武术联合会名誉主席)

  20年前,《中华武术》应运诞生,为中国武术的进一步普及与走向世界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纵观近20年我国武术的发展,我觉得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一是武术应真正进入各级各类学较。这个问题呼吁了几十年,也列入了国家教委颁发的《教学大纲》,也有些学较实施过或还在实施,但从全国范围看,依然任重而道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空手道以及韩国跆拳道的推广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二是武术学校(馆)应以文为主。武术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极为丰富,要想继承与弘扬武术,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是难以担纲的。

            ——昌沧(本刊第一任主编)

  面对散打在市场上"热销"的局面,人们纷纷议论,武术竞技套路究竟路在何方?这也是20年来我时时在思考的问题。

  我带北京武术队到国外表演的时候,每场表演现众都很热情,队员们一次又一次谢幕。这些情景在国内是很少看到的,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状应该引起人们的思考。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发展,武术竞技套路已逐渐趋于成熟,当务之急是如何对竞赛制度、裁判规则进行改革,对赛事进行艺术包装,使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让观众看得懂,有兴趣,从而吸引观众、赞助商和媒体的关注。套路与散打是中国武术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国内,或许需要散打带动套路进入市场;在国外,则需要依靠套路促进散打的传播。

            ——吴彬(北京武术院院长)

  这20年,《中华武术》杂志的繁荣发展以及中华武术事业的欣欣向荣是有目共睹的。更重要的是,我觉得在这20年的发展路途上,武术人之间逐渐了解、逐渐沟通,彼此携起了手。宽容与理解,或许才是我们最宝贵的获得,因为只有手挽手、肩并肩才能朝着更加辉煌的前程迈进。

            ——张根学(陕西武术院院长兼陕西散打队总教练)

  中国有很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武术拳种,我们泉州举行了好几届五祖拳国际交流会,有多达28个国家的武术爱好者参加。武术,对全世界的中国人来讲是一种巨大的凝聚力,在全世界的华侨中有很大的影响。武术的发展离不开新闻界的支持,我希望《中华武术》杂志今后能够多关注地方拳种的发展,多支持地方武术活动,我们也希望《中华武术》能够成为我们和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武术届进行沟通和交流的纽带。

            ——蔡金星(泉州市武术协会主席)

  20年来,中国武术的发展形势是非常好的。拿大极拳来说,三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毛主席号召人们爬山、游泳、打大极拳;邓小平题词"大极拳好";江泽民同志为全民健身运动题词,这两年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万人太极拳表演,去年在三亚举行的世界大极拳健康大会,都表现出了国家对大极拳的重视。大极拳的普及发展,和新闻媒体的宣传支持分不开。多年来,《中华武术》杂志对大极拳的宣传报道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杨振铎(杨式太极拳名家)

  《中华武术》走过了20年,中国武术也在这20年里走向了繁荣,特别是太极拳,在这20年里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普及到了五大洲。我曾经说过,21世记是健康保健的世记,而太极拳则是健康保健的首选项目。因此,发展中国武术,传播太极拳,是炎黄子孙的责任。在这20年里,我到过20几个国家传播太极拳,所到之处,深切地感受到,尽管语言不同,但是各国人民对太极拳和中国文化的热爱都是极其强烈的,都渴望学习到真正的中国武术。现在已经进入21世纪,作为《中华武术》的老读者、老朋友,我衷心地希望中华武术的明天会更好!

            ——陈正雷(陈式太极拳名家)

  我初次接触到《中华武术》杂志是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初,是一个朋友复印给我的,当时感到很兴奋。那时"文革"刚过去不久,武术界也是百废待兴。转眼间,20年过去了,中国武术迎来了今天辉煌灿烂的形势。武术使中国人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中华武术》可以说是中国武术界的一面旗帜,无论从宣传角度讲,还是从学术角度讲,都是高质量、高水平的,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囊括了中国武术的各个流派拳种。

            ——乔松茂(武式太极拳名家)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传统武术在国家的关怀下,有了很大的发展。最近这20年,传统武术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这体现在许多方面:

  组织了许多次传统武术的比赛,以及各种武术年会活动;各个拳种协会蓬勃而出,武术馆校飞速发展。传统武术的传播,也促进了人的道德思想品质的培养,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同时也促进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中华武术》作为一个重要的武术刊物,广泛团结武术界的各个门派,宣传武术,20年来为武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我祝愿《中华武术》兴旺发达。

            ——韩建中(梅花拳名家)

  这20年来,武术在不断地进步、发展、提高。在传统武术方面,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建立以后,对民间的一些优秀传统拳种进行了挖掘整理和抢救,在继承的基础上传统武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竞技武术上,无论是散打还是套路的规则都向着科学化与规范化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如果武术能够进入奥林匹克大家庭,无疑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传统武术是竞技武术取之不尽的源泉,而竞技武术则是带动传统武术发展的龙头。武术,已经不仅仅是一项竞技休育,她同时是一种娱乐,是一种文化。武术的健康发展是和党和国家的重视分不开的,是武术工作者呕心沥血的结果。

            ——樊庆斌(宋江武术院院长)

  以上摘自《中华武术》2002年第11期NO.4——5页

  中华武术这20年是大发展的20年,这离不开党和国家的重视,更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心。在优良的大环境下,才有了武术学校的空前发展。全国的武术学校在这20年可以说是起步、成型的20年。

  我越来越感到我们身上所担负的责任之重,全国的武术爱好者有很大一部分都集中在武术学校里,我们对上不能辜负领导的信任与关怀,对下不能辜负了孩子们对中华武术的痴迷与热爱。我觉得武术学校应该把目光放得更远一些,把目标定得更高一些,要用国际标准要求自己,站在一个高的起点上,才能更好地促进武术的发展,促进武术走向世界。

            ——李明治(中华莱州武校长)

  在我台的国外听众来信中,仅体育方面而言,几乎全是武术类内容,因此从工作出发,上个世记80年代初,我们体育部就开始订阅《中华武术》杂志。为了工作需要,这本杂志自然成为我的必读刊物,一直延续至今,贵刊已是我提高业务水平的良师益友。武术从某种意义上讲已是中国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在世界上的代名词。1983年,我赴布达佩斯采访世界体操锦标赛,那次中国男队首次战胜独联体,第一次品尝男团世界冠军的滋味。陪同中国记者的是匈牙利的一位外交官,他曾在驻华使馆工作过,会讲中国话,我本以为他会对中国体操很感兴趣,出人意料的是他向我索要介绍中国功夫的书刊,回国后我给他寄了一套《中华武术》的合订本。他来信称这是最珍贵的礼物。由此可见《中华武术》的价值和影响远远超过一般单项体育专业刊物的范筹。

  更可喜的是走过20年创业历程的《中华武术》杂志,今天在一代年轻人的手里已经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理念,每期的内容都会让读者感受到时代脉膊的跳动。国内外有关武术的新闻热点,人们普遍关注的武坛大事,翻开最新一期的《中华武术》便可一目了然,受益颇多。

  作为贵刊的忠实读者,我衷心祝愿《中华武术》为武术运动的腾飞继续发挥得天独厚的作用。

            ——王友唐(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体育部顾问)

  我是一名散打运动员,每天却是在训练馆和擂台上度过的。从事散打运动这几年来,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恐怕也是比赛了。1998年在青岛举行的捕击大赛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那次比赛中运动员脱掉了沉重的护具,"轻装上阵"观众看得也更起劲儿。2001年开始上演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我获得了散打王和超级散打王的称号,可以说,这个比赛改变了我的生活。但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中国功夫对泰国职业泰拳争霸赛,与其说这是两种捕击术的较量,还不如干脆说是两种国技上演捍卫荣誉的战争。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都将用自己的力量证明,中华武术是最厉害的。

            ——柳海龙(中国武术超级散打王)

  当我还是一名武术专业运动员的时候,我就很爱看《中华武术》因为它有丰富详尽的武林大事报道,这几年南征北战地排戏,有时候看到《中华武术》杂志真是觉得很亲切。我觉得杂志办得更活了,不仅武术圈的人爱看,就算是不懂武术的外行们看也不会觉得枯燥。

  如果没有18年来苦练的功夫,我不会有走上荧屏的机缘。所以我很感谢中华武术给我带来的机遇。而中华武术也绝不仅仅给了我一身身手,从它那里吸取的是令我一生都享用不尽的吃苦耐劳的精神。

            ——吴京(功夫影视演员)

  1982年,北京大学成立了第一个武术协会,紧接着,很多高校都成立了武术组识,武术在高校得到了很大的普及。大学生们是走在时代最前沿的,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思谁方式,无疑会对武术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学生习武不仅仅是锻炼身体,而是一种修养,提升了文化档次,增加了历史底蕴,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而这,恰恰是当代很多青年缺乏的。《中华武术》杂志是最先、最有力倡导武术科学化的,报道了很多高校武术的动态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武术的科学化发展。

            ——林征(北京大学在校学生)

  从跟师傅学习形意拳那一天,我就爱上了武术。我师傅算不上名家,可是功夫很好,我相信民间真是藏龙卧虎。我师傅订了一份《中华武术》,我也经常看,我希望《中华武术》把20年作为一个新的起点,多介绍一些像师傅这样有真功夫的人。

            ——刘思昆(河北深县形意拳爱好者)

  20年来,武术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了,突出的表现就是他在知识分子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了。知识分子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习练太极拳的知识分子越来越多,大家通过实践,发现武术特别是太极拳在健身方面的巨大作用。一起习练太板拳的有中科院各个领域的老师、研究员,无论是从各自的知识角度、还是用理论研究的眼先来看,武术太极拳符合现代生理学,的确是一种科学的健身方法。

            ——曹宇(中国科学院)

  我是《中华武术》的忠实读者,他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重要伙伴。在杂志创刊20周年之际,我想给《中华武术》提点儿建议。武术的真正生命力在民间,民间武术是中华武术的根。我希望《中华武术》能够多为民间武术呐喊助威,呼吁促进民间武术的发展。

            ——薛金宝(民间武术爱好者)

  我来中国已经好几年了,主要是学习中国文化,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优秀的代表,够我学一辈子的。我经常看《中华武术》杂志,每期杂志上都有很多精美的图片令我爱不释手。去年我曾经回国了3个月,没看到《中华武术》,心里觉得空荡荡的。我了解中国是通过武术这个窗口,而我了解武术是则是通过《中华武术》这个窗口。

            ——彼得(美国留学生)

  摘自《中华武术》2002年第11期NO.5页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或发表评论

最近更新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2007-2024 广东乔氏太极拳健康俱乐部. 所有的权力保留. 网站制作 : JohnJ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