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乔氏太极拳健康俱乐部
欢迎光临! 我要留言 -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学术论坛 >> 修身要言 >> 感悟菜根谭 >> 阅读

感悟菜根谭

来源:广东乔氏太极拳健康俱乐部 浏览:875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极为复杂的社会变革与转变时期,“适者生存,强者发展”的物欲竞争理念更使人情冷漠,世态炎凉。上至达官显贵,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处在完全社会压力状态中,难得一片心理上的轻松。

  中国文化经过两千多年潜移默化,已凝聚在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之中,古往今来,历史上不少英雄人物和有志之士无不受之浸润濡染,发扬广大。

  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根在中国。儒、释、道的思想从我们出生那一天起就自觉不自觉地扎根于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之中。《菜根谭》正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里长出的一根“小菜”,它对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了最经典的注解、对道家的“清静天为”作了最深入浅出的阐释、对释家的入世出世作了最完美的论证。它平淡、平和、平凡,但它又深刻、深沉。它以人们所熟知的菜(叶)根为渝,将人生所涉及的修身、为官、治家、摄政、学问、御人、处事诸方面融为一体,构建了一套至理至上的中国式的《成功学》,于今天之众生无愧为一剂精神良方。

  著名谋略思想家吴稼祥曾经如此评价《菜根谭》:

  山珍海鲜,谁都能尝出美味;光风霁月,谁都知道那是美景。但你能象《菜根谭》的作者那样,坐在竹篱下,从狗叫鸡鸣里听出“云中世界”,从蝉吟鸦噪中感知“静里乾坤”吗?……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无时无刻不在你身边,能否感知它们,关键是看你会不会嚼菜根。能从一枚莱根中嚼出人间美味,则你必能从一个土疙瘩里看出沧桑兴替。

  《菜根谭》是明朝万历年间洪应明写的一本语录体著作。据说起名《菜根谭》,是因为作者把菜味比作世味,那么种菜的人只有厚培菜根才会有味。也有人说是“咬得菜根则百事可为”的意思。不管怎么说,书中所表达的的是四百多年前一位哲人对为人处世、修身养性乃至治学家训的认识、体会。格言警句,信手拈来,文辞幽雅,对仗工整,不可不看。

  《菜根谭》它也是一本论述修身处世,待人接物应事的格言集,它揉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佛家的出世思想。它形成了一种在世出世的处世方法体系,由于它讲的是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因此流传久远,直到现在仍有颇多启发价值。无论是成功者还是失意者,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语句。

  古人云:性定菜根香!劝君多读《菜根谭》,读懂《菜根谭》,就能“风斜雨急处,立得脚定;花浓柳艳处,着得眼高;路危径险处,回得头早。”另有一句名言“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提出这种说法的人很多,其一就是毛泽东。《菜根谭》被后人翻印过无数次,可见喜欢此书的人之多。可见这本书给人的教益,非同一般。

  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中有一股韧劲,咬得菜根百事可做,任何艰难险阻都能被以柔克刚地化解;中国人人生态度中有一种达观,总是相信人性善的光辉会将自家的恶迹掩埋;中国人的应世妙方中有一种率真,饮食男女,人生欲存,醇酒妇人,浅酌低唱,也不失为人生本来面目。

  在日本,尤其是日本的企业界,在掀起了《孙子兵法》热、《三国演义》热之后,也曾随之掀起了《菜根谭》热,一度还誉为“指南”、“必读”、“教材”。日本企业家认为《企业管理》可以不看,《菜根谭》必读。古人说《菜根谭》要静读细品,静心沉玩,方能得其旨。

  《菜根谭》能告诉我们的事情很多很多,在今天,现代化的城市喧嚣已经湮没了古代风情并带给我们与日俱增的焦虑、烦燥、不安乃至一天天的失眠和纵欲时,《菜根谭》如一溪清泉,能涤去我们焦燥的尘灰,化解我们心中的积烦。

  我反复翻阅的《菜根谭》原文全书,上至治国、平天下,下至修身、治家,人世中的大道无所不包。政治家可以从其中找到经邦治国的谋略的比如“居轩冕之中,不可无山林气味;处林泉之下,须要怀廊庙经纶。”“议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自居事中,当忘利害之虑。”商人可以找到机智,一种进退的机智,一种以仁取胜的机智;僧侣则会发现博大和宽柔,而我喜欢《菜根谭》,更多的是喜欢作者的思辨和处世哲学。

  比如,“子生而母危,镪积而盗窥,何喜非忧也?贫可以节用,病可以保身,何忧非喜也?”有了这样的辨证,就有了柔度,在生活中才会适可而止,才不至于被逆境击得粉碎。“自老视少,可以消奔驰角逐之心,自瘁视荣,可以绝纷华靡丽之念。”用这样透视的眼光去看人生历史,人才不至于轻得像一颗纤尘,随世风飞扬,而是始终保持一颗冷静的心。

  至于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这种富有变通的处世哲学在书中无处不在。

  那么,对待世态炎凉呢?作者这样告诉我们,“我贵而人奉之,奉此峨冠大带也;我*而人侮之,侮此布衣草履也。然则原非奉我,我胡为喜?原非侮我,我胡为怒?”让立体“我”与世俗给予我们的外物绝然分开去对待荣辱,这不失为一种绝大的智慧。如果为官的都能这般认为,就不会被那些别有用心的吹捧者所迷惑,从而做出亲小人而远君子的蠢事来。而作者不惮以最坏的恶意度小人,以最小的信任寄于世情,以保持宠辱不惊的心态,这也是一种智慧。

  对于天上掉的馅饼,洪应明则说,“非分之福,无故之获,非造物之钓饵,即人世之机阱。此处著眼不高,鲜不堕彼术中矣。”假如为官者都能深悟此道,就不会一时糊涂,结果作茧自缚,相反,倒可以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从而安然度日。

  面对权贵呢?他是这样说的,“趋炎附势之祸,甚惨亦甚速;栖恬守逸之味,最淡亦最长。”

  何谓真君子?他告诉我们,“君子处患难而不忧,当宴游而惕虑,遇权豪而不惧,对茕独而惊心。”

  还有书中无处不在的博大、淡泊、宽容、善良,无处不有的谋略和智慧,所有这一切,让读者觉得自己岂止是在读书,而是与一位智者交谈,与一位畏友交流,心中的疑虑消失了,留下的都是那份沉甸甸的还带着暖意的警策。

  这就是《菜根谭》,书中藏着的却是一双透视人世的慧眼。

  《菜根谭》绝不是什么“名著”,内容也未必多么高明,但书中所涉及的135则语录,还是比前时和眼下诸多名人弄出的名诗、名言要更实在,分量也较重些。

  老实说,我是喜欢它的。原因之一便是:它里头的那些言论,几乎都很平常,很少“天才”之言、“高人”之见、“才子”之辞。仅仅因其平常、平实、平易,就多了几分可信度。倒是“太”才子或“太”君子的话,往往有作秀之嫌,不必太当真。

  从《菜根谭》的135段话中,再举10则与各位供赏:

  侠心交友,素心做人;骄矜无功,忏悔减罪;不陷浓艳,不入枯寂;

  多心为祸,少事为福;隐恶恶大,扬善善小;持身勿轻,用心勿重;

  奇人乏识,独行无恒;物非我也,管他东西;蜗牛角上,何争雌雄;

  闹中取静,冷处热心。

  这十条,都不是什么卓识卓见、奇趣奇言,但果真做到的人实在不多。不过,人一经刻意地追逐精彩、表演精彩,说出的精彩话很可能与废话、假话无大区别;做出的精彩事也很可能跌进*事、蠢事的泥潭。朴实些,再朴实些;务实些,再务实些,这很可能是各种成功的第一步。

  《菜根谭》涉及的“语录”不都是正确的、有益的,当弃则弃。这里信手拾起的,不过十条。这里我还是再强调一下,此书不是什么“名著”,只是常言的汇集而已。仅仅因为它汇集的是常理,最容易使平常人接受和吸收。总之,在越来越多的“天才之言”面前,我越发看重《菜根谭》这样的毕竟有品位的“老生常谈”。

  为了让大家对《菜根谭》有更深的了解,在这里再从《菜根谭》中摘取两段文字来做一个详细的阐述,以真正能达到读心中文、听本真曲的目的。

  原文一:人心有部真文章,都被残篇断简封锢了;有部真鼓吹,都被妖歌艳舞湮没了。学者须扫除外物,直觅本来,才有个真受用。

  译文:人们心中本有一部真正的好文章,可惜被内容不健全的杂乱文章给封闭了;心灵深处本有最美妙的乐曲,可惜却被一些妖歌艳舞给迷惑了。所以一个有学问的人,必须排除一切外来物欲的引诱,直接用自己的智慧寻求本性,才能求得受用不尽的真学问。

  评点:对事物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读书也是这样。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习与思考必须两相兼顾,只想不学终究一无所得,只学不想会糊里糊涂。学习的内容有书本知识,也有社会知识,不管是哪一类知识,如果一个人对什么都不求甚解,那么不可能有所成就;一个人只知道读书,而不是用心去读,那么正如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读书必须用智慧来分辨书中所讲道理的是非,要从书中找出一个自我。要直接向目己心灵深处寻找属于本然之性的良知。书读多厂,想深了,见广了,便会离开书本,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认识,成为自己精神世界的组成部分。书读到这一步才算是有用了。

  原文二: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身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译文:耳中常听到不中听的忠言,心中常想到不顺心的事情,这才是修炼德行的磨刀石。如果听到的都是好听话,遇到的全是称心事,就等于把这一生泡在毒酒之中了。

  评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古今的至理。做人也应该常思此种道理。在年轻的时候,多把自己放在逆境中,尚可从中多学一些本领。如果年轻时候顺利,到了老年遇到困境,就已经没有时间学习去征服它的本领了。忠言逆耳,是因为他与你的意见不同或者批评了你的弱点。但这也正是一个使你多角度看问题和清理后背上污垢的机会。最拙劣的赞美也要比最高明的批评好听,但十句赞美不如一句批评的话给你有价值的东西多。

  以下是菜根谭原文的节选,现摘抄下来供大家欣赏。

  修身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

  能轻富贵,不能轻一轻富贵之心;能重名义,又复重一重名义之念。

  是事境之尘氛未扫,而心境之芥蒂未忘。此处拔除不净,恐石去而草复生矣。

  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万变不穷之妙用。

  立业建功,事事要从实地着脚,若少慕声闻,便成伪果;讲道修德,念念要从虚处立基,若稍计功效,便落尘情

  一点不忍的念头,是生民生物之根芽;一段不为的气节,是撑天撑地之柱石。故君子于一虫一蚁不忍伤残,一缕一丝勿容贪冒,变可为万物立命、天地立心矣。

  拨开世上尘氛,胸中自无火焰冰竞;消却心中鄙吝,眼前时有月到风来。

  以积货财之心积学问,以求功名之念求道德,以爱妻子之心爱父母,以保爵位之策保国家,出此入彼,念虑只差毫末,而超凡入圣,人品且判星渊矣。人胡不猛然转念哉!

  结语

  读到此,我想大家对这部《菜根谭》有了一定的印象了吧,我希望大家都会喜欢这部《菜根谭》。它可以帮助我们体会人生的滋味,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朋友们,当你回味人生滋味的时候,不论你的感觉是甜、是酸、是苦、是辣,还是甜、酸、苦、辣的综合,都请别忘记人生的本味只是清淡这一层意思。否则,岂不是辜负了古人洪自诚一片苦心吗?

  附:《菜根谭》的作者简介及文章产生的历史背景

  洪应明,字自诚,号初怀道人,生平事迹不详。据推测,他很可能是金坛县人士,是一位久居山林的隐士。该书成书和刊行的时间可能在万历年间的中后期或末期。这时,神宗皇帝治国无道,宦官专权,朝纲废弛,党祸横流,由嘉靖朝开始显露端倪的内忧外患至此更加深重起来,有识之士的思想异常沉闷,无法从当时十分激烈的社会矛盾中解脱出来,于是就会有人形诸笔墨,表达时代的心声。

  《菜根谭》和《金瓶梅》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但它们的表现形式和社会效果是不同的。《金瓶梅》以文艺小说的形式揭露社会的黑暗,令人触目惊心而深省;《菜根谭》则以道德格言的形式指示人性的善恶,教导人们如何从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得到超脱。《金瓶梅》以其恢宏的构筑、细腻描绘社会形相而成为文学珍品,广泛流传至今。《菜根谭》却只能以其孤高的道德说教流传于僧舍道观、骚人墨客之间,几百年来,时隐时现,险些失传。可是,《菜根谭》在日本却备受社会各界人士的珍视,事业成功的人爱读它,失意者亦爱读它;企业界、商界的人爱读它,政界、学术界的人士也爱读它。

  《菜根谭》不是一部有系统的、逻辑严密的学术著作,而是三百多年前一位退职官僚的人生处世哲学的表白。作者糅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释家的出世思想,成为一种在世出世的处世方法体系。这是该书最突出的一个特点。但《菜根谭》并非完全消极厌世的道德说教,它还有劝导人们建功立业,积极入世、乐观进取的一面。例如,他说:“天地有万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过。幸生其间者,不可不知有生之乐,亦不可不怀虚生之忧。”他的积极入世思想是有限度的,他要求人们应该坚持一种道德标准,符合时可以积极入世,反之,则宁可“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这种讲究道德的原则立场对于现代社会依然有借鉴意义。

  洪自诚《菜根谭》的文辞秀美,对仗工整,含义深邃,耐人寻味。表现了洪氏的儒、释、道思想之三味,读之令人心旷神怡。

  除了《菜根谭》外,洪应明的作品还有《仙佛奇踪》四卷(《四库全书》收)。从《菜根谭》的内容及洪的友人于孔兼等人的记载中,可知洪应明是早年热衷尘世,晚来皈依佛门、广事交游、出入佛道的儒生。《菜根谭》书名之由来,众说纷纭。洪的友人于孔兼认为:“谭以菜根名,固自清苦历练中来,亦自栽培灌溉里得,其颠顿风波,备尝险阻可想矣。洪子曰:天劳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厄我以遇,吾高吾道以通之。其所自警自力者又可思矣!”看来,洪应明是以菜根之清苦历练,来比喻自己历经人世沧桑后所获得的一种超逸、通达之品格。而清乾隆年间三山通理在序文中称:“菜之为物,日月所不可少,以其有味也。但味由根发,故凡种菜者必要厚培其根,其味乃厚。”认为作者是将菜味比作世味,须培本固根、静心沉玩方能领悟其中妙旨。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或发表评论

最近更新

热点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2007-2024 广东乔氏太极拳健康俱乐部. 所有的权力保留. 网站制作 : JohnJ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