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国家为挖掘、整理、挽救传统武术拳、械、拳谱等珍贵文物,向各级体委布置了挖掘工作。我和当时的邯郸地区体委杨鸿壁科长一同前往永年县广俯,召集先师李锦藩、师伯姚继祖、一代宗师杨班侯的外孙白中信老师、武式名家翟文章老师,他们向我和杨科长说了"一时短打""关于武式架式之分"和武式剑的由来等鲜为人知的历史真实情况。
一、"一时短打"的来由
重接劲打劲,不重招数外形,这是武式太极拳的立拳之本,同时,也是其独特风格和灵魂。"一时短打"是郝为真宗师在晚年教授学生时,深知传统武式太极拳的健身易,用于击技难,学者不精诚研习,想得而知之,比登天还难。又加之大部分习练武式太极拳者,苦于学击技,但悟性不够,虽经几年的刻苦练功,但很难体悟内气、内劲在体内的开合变化。故郝为真宗师只有把自己年轻时所练的外家拳术中的招法,进行创编为"一时短打",使这部分学生练走架健身,练"一时短打"解决初级防身。为什么叫"一时短打"?这就说明了它不符合武式太极拳由着熟→懂劲→阶及神明的治彼和修身的原则及战略思想,只是权宜之计罢了。
二、"老架""新架""中架"小架"的说法
"老架""新架"
武禹襄宗师在陈式和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通过阅读陈清萍宗师赠其的《太极拳论》《太极拳势概要图》《拳论》,又经过自己的反复走架打手实践,创编出拳式小巧、身法严紧无隙、机宜尽蕴于内、窍要隐密,不经口授身演人尽难知、朴实无华似干枝老梅,且深含着养生之要义、真谛不经指点终难用于击技的拳架,即传统武式太极拳的85式和行功走架及打手的习练方法。同时,又根据创编这套功法的实践,衍写出《拳解四则》《十三势行功歌诀》《身法十条》《打手撒放》《四字密诀》等经典著作。这些理论又反过来指导后人练习这套拳架及体悟功法。这些拳架的外形、内在的练功方法和古典的拳论皆根据其切身体会,言简意赅.无一浮词。如改变传统的拳架外形和身法则不成为武式太极拳了。如自己再写什么拳诀和理论作为指导,则成了画蛇添足,给后学者造成误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只有真正把武式太极拳健身、防身、修身的精髓,由心知达到身知了,达到神明了,才能合乎拳理、合乎客观规律地有所前进,有所创新。
“中架”、“小架”
武式太极拳无“中架”、“小架”之分。它的"八法"是一个统一体中的多个方面,任何分裂开来的讲和应用,都是不合实际和拳理、拳法及客观规律的。郝为真宗师为了达到全民健身的旧的,使国人摆脱东亚病夫的耻辱,把武式太极拳的内开合和身体的外开合都删掉,而改为由双手带动胳膊并和身体脱节的开合。这样可使学者不必经长期刻苦的训练,又能调理学者身体的健康状况,且简便易学又便于教学。但对于传统武式太极拳所要求的强身、防身、修身的境界来讲,是治标不治本的,也不是做学问的传统武式太极拳架。后人不可误解郝为真宗师一片苦心。
三、武式太极剑的历史演变
武禹襄宗师晚年时,感到一个流派的套路、器械不在多,只要能体现拳法、拳理就行了。不然的话,习练者每日复习各种拳械,就耗去了很多精力和时间,无法对根本的原则的技术进行精研。同时,因武、李系广府望族,持刀弄棒多有不雅,故对刀剑进行了删改,把原太极13连环剑、太极36剑、太极13刀删繁就简,立异标新.把刀术剑术合而为一,把刀法揉合在剑术之中,名曰武式太极强身剑.共25式。这样既符合武、李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又使习练者集中精力.且又符合武式太极拳法、拳理。它是在走架、打手、大秆运用习练较为熟练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习练者身法的.使应用武式太极拳的基本法理达到更高的境界。虽然在拳论中,还有刀术、13连环剑、36剑的动作名称,但武禹襄宗师晚年已不再授这些淘汰的器械套路了,而只内传家人新创的武式太极强身剑术。现在社会上流传的武式13刀、13连环剑、36剑,均系后人为合拳论之记载所编,不是当时的武式刀或剑。
四、立定脚跟竖起脊,拓开眼界放平心
那是1986年的秋天,因我的工作可能要变动,我向恩师李公谈了情况,他很怅然,但又说:"到哪里都是为国家做贡献.要听组织的话。他又说:“你自己找一副对联内容,我给你书写。”因李师的书画在当时很有名气,我一听十分高兴,返回家中,我马上找了许多相关的书籍,但都不中意。我一头钻进所在单位的图书库里,反复查找这方面的书籍,终于找到了一本叫做《楹联丛话》的书籍。它是1935年4月上海商务印书馆重印发行的,作者为梁章矩。[注:梁章矩(1775-1849)清朝、福建长乐人,字闳中,宦林,晚年自号迟号退庵。嘉庆进士,道光时,官至广西、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中国历史大辞典·文学史433页)。]该书卷八格言部分116页第11行中"立定脚跟撑起脊,展开眼界放平心"一句,我十分喜欢,于是送给李师审定。李师观后,把"撑"改为"竖",把"展"改为"拓"。当他把写好的"立定脚跟竖起脊,拓开眼界放平心"的条幅放在床上晾干时,我的师伯姚继祖先生恰好来李师家闲谈.一见此幅,十分喜爱,拍手叫绝。问给谁写,李师指我说:"松茂工作可能变动,于是我涂了这几个字送他。"这两副条幅伴我已经15年了。它既是武式太极拳的练功方法、原则,也是教我如何做人的。
五、先师李锦藩师承
关于先宗师李锦藩公的师承,在1987年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时,我是邯郸地区挖掘整理小组成员。我和当时邯郸地区体委杨鸿壁科长亲赴永年县广府镇召集先师李锦藩、师伯姚继祖、杨式一代宗师杨班侯之外孙白中信、拳师翟文章等人,就有关挖整工作征求意见后,证实各位老师师承情况。先师李锦藩公说了自己的师承其叔祖父石泉、逊之二公后,在座的几位先辈,均无异议,并予证实。其他几位老师也均讲了自己的师承,不妥之处,大家互为补充、校正。为了慎重起见,我和杨科长在第二日早上,专门到李逊之先生的儿子李泽堂住处拜访。当时在家的有李泽堂先生的夫人和长子。我们就李逊之先生传授弟子的情况,进行了询问。李泽堂先生回忆说:"我父一生很少教弟子。1937年冬,锦藩从石泉叔父转到我父这,继续求艺,到1940年秋,艺成自修。这段时间,我父上午教族内子弟文化,下午授之太极拳术。姚继祖等四人系我父挚友赵俊臣介绍,1940年开始由我父授艺。
(附:李师生前著手抄《诲艺精言》上册序)。
——整篇文章摘自刊物《中华武术》2002年第七期——